2023年12月8日,我院静脉输液治疗学组在新生儿病房(NICU)成功开展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(PICC),为一例分娩后45小时的早产儿打开了“流动的生命线”。
那什么是PICC呢?


PICC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(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, PICC)的简称,导管尖端定位于腔静脉的技术,因其具有留置时间长、避免频繁穿刺、减少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等优点,最初PICC多应用于需要进行化疗药物输注的肿瘤患者,但随着国内专科护士培养的进步与PICC导管国产化等因素的影响,使得PICC置管门槛的逐渐降低,现已广泛应用于需要较长时间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,新生儿因其血管穿刺困难及输注药物外渗风险高的特点,使得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,留置PICC已成为低体重新生儿静脉输液治疗重要的生命通道。
该患儿于2023年12月6日23:15分在我院剖宫产娩出,男,胎龄31+5周,出生体重1260g,因病情危重,立即给予有创机械通气,于12月8日患儿病情平稳,当日体重1250g,给予撤机成功后,考虑营养需求,体重极低,孕周小,各组织器官发育极不成熟,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,生存能力极度低下,各系统容易出现并发症等方面,目前更重要的是需要持续24小时输注静脉营养液以及药物治疗,因此患儿主治医师要求行PICC置管,以解决静脉高营养需求。
接到护理会诊通知后,我院静疗团队(IVTEAM)高度重视,认真评估患儿情况,来到科室映入眼帘的是温箱里四肢仅有拇指粗细,血管更是细如发丝的早产宝宝,了解到普通留置针穿刺实属不易,但置入PICC更是难上加难,对于我们静疗团队来说是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在ICU任周行护士长的指导下,静疗学组组长韩晓倩、邓倩雯准备好物品,代金丽护士长小心翼翼地为宝宝摆好体位,大家一起做好基本生命支持及保暖工作,充分评估血管情况后,组长韩晓倩最终选择经右上肢贵要静脉进针,凭借过硬的穿刺技术,穿刺时一针见血,随后送管、撤导丝、固定一气呵成,经X线定位确定 PICC 导管尖端位置良好,成功了,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!

此项技术填补了我院新生儿病房中心静脉置管领域的空白。
该导管的成功置入为患儿静脉治疗提供了一条长期、安全、有效的静脉通路,避免了高渗性药物及强酸强碱药物经外周静脉输注的并发症,有效保护了血管、减少了反复穿刺感染的机会,同时避免了反复穿刺带给患儿的疼痛。
首例新生儿 PICC的成功开展,标志着我院静疗专业学组的专科护理技术水平迈向了新的台阶。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危重新生儿救治能力。

新生儿科介绍:新生儿病区现开放床位30张,病区分为重症区,早产区,足月区,隔离区。现有医生6人,护士23 人。新生儿现有菲萍有创呼吸机6台,CPAP 8台,脑电图机1台,血气分析一台,转运车一台,床旁CRP1台。收治病种有新生儿肺炎,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,新生儿窒息,消化道出血,高胆红素血症,高乳酸血症,新生儿贫血,凝血功能障碍等,救治最小患儿830克。
静脉输液治疗学组介绍:学组成立于2023年04月,现有成员组长韩晓倩、副组长邓倩雯、秘书苏玥3人。本年度团队协作完成工作量:共16例(成人PICC置管11例、新生儿PICC置管3例、药物外渗护理会诊2例)。